新闻人物

“激励计划”系列报道之十二(王晓明):老师的幸福感来源于学生

发布者:张程冬发布时间:2016-11-08浏览次数:1374

王晓明,女,1982年2月出生于山东济南。2010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理学博士。2010年7月在上海海洋大学信息学院任教。2010年荣获上海海洋大学师生联系工作优秀指导教师,2011年获得海洋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比赛一等奖。2011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上海赛区本科组三等奖,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获得上海海洋大学“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称号,2015年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全国二等奖。曾主持多项科研项目,2012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元项目、201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5年入选上海海洋大学海燕人才计划、2015年获批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学计划等等。

树立好第一印象

王晓明教的是数学课,虽然不是专业课,但她依然觉得责任很大,因为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入学的第一堂课就是数学课,自己给他们的印象可能就是他们对大学老师的第一印象。所以她一直都是自信、从容、面带微笑地走上讲台,努力争取把每一堂枯燥的数学课讲得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她希望她所讲授的数学知识,能够让他们在今后学习专业课时能够稍微轻松些;她更希望她的一言一行,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能够给学生们一些正面的影响。

做所爱的,爱所做的

王晓明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要求只有一个,就是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老师这份职业。她认为,做你所爱的,才会爱你所做的。一个人的人生奋斗目标不要太大,只要认准了一件事情,投入兴趣与热情坚持去做,就会成功。因此她首先要热爱教师事业,只有这样,才会养成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自觉意识,培养正确的从业心态,不为浮名遮望眼,一直朝着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方向去努力。也正因为这样,学生们被她的认真、热情和亲切所打动,王晓明才成为他们心中最受欢迎、最和蔼可亲的老师。

然而教学过程并不是总是一帆风顺的。当看到学生学习效果不好的时候,王晓明也会烦躁。烦躁之后,她开始寻找学生学习效果差的原因、也会去和自己的同事一起探讨比较不同班级之间的学习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发现了学习效果差的原因。原来,那一个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点琐碎细小而且难点也多,很多人一下子接受不了,把知识点混淆了。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辨析知识点,王晓明引进了“微课”这一独特新颖的上课方式。“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上围绕某个知识点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全过程。“微课”教学时间短而且内容少,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更好地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为了把微课做成学生喜欢的课程,她绞尽脑汁,反复思考,尽可能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进行设计、制作。事实证明,“微课”效果显著,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学生们通过不断地微知识、微学习,解决了知识点混淆、重点疑点难点,增强了学习主动积极性。

这份对事业的热爱和不断钻研的精神,让学生们受益良多,王晓明的教学困难也得以迎刃而解。

青春不悔,收获幸福

在日常工作中,王晓明一直秉承着要和学生友好相处、成为朋友的理念。在她忧虑课堂效果到底怎样时,学生们仿佛看出了她的心思,在下课后会对她说一句:“老师,你辛苦了。老师,你真棒。”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能让她回味一整天,第二天自信从容、面带微笑地走上讲台。

说起学生,王晓明滔滔不绝。有一次,她收到一张学生给她的贺卡,贺卡上字不多,就是两句很简单的歌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奉献,擦去的是名利。”看完贺卡的那一刻,她觉得大学老师是特别幸福的职业,能把青春奉献给一群可爱懂事的孩子是她的荣幸,她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没有白费。

王晓明总是有很多话对学生说。她希望学生们能够清楚明白地知道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她知道虽然也会有些学生可能对于她所讲授的课程不感兴趣,但是更重要的是,他需要知道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根据自身的需要,学习相关知识。

她还常教育学生,时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千万不要辜负自己的青春。在自己有时间、有能力、有精力学习的时候,不要蹉跎。学会规划自己的未来非常重要。给自己定一个长远一点的目标,再根据自己的长远目标,确定近期目标,进而知道今天,此时此刻,你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撰稿:校记者团  冯卿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