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校信息学院援疆支教教师冯国富
2011年9月底,我校信息学院冯国富老师抵达新疆喀什师范学院,作为我校首位赴新疆支教的教师开展工作。在三个多月的支教工作中,冯国富老师克服诸多困难,迎接各种挑战,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和宝贵的人生经历。
冯老师硕博就读院校就曾是新疆大学的对口援助单位,因此在读书期间冯老师就与新疆地区的许多青年老师有过比较深入地接触,并一直关注新疆的建设与发展,在这学期开学伊始学校发出召集青年教师赴新疆喀什师范学院支教的通知后,冯老师积极响应号召,通过与爱人的沟通,先取得了家庭的支持,然后主动向学院领导提出了援疆支教的意愿,并获得了系室以及学院的鼎力支持。
教学相长 乐享其中
到达喀什师范学院后,信息工程技术系领导为冯老师安排了计本082班班主任张少辉老师作为工作搭档。张老师所带的计本082班共42位学生,学生组成以汉族学生为主。系里给冯老师安排了计本082班每周4个学时的《软件工程》本科教学课程及该班的班主任带班工作。
参与系里的学科建设与师资交流是冯老师此次支教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喀什因为地理位置等因素,老师外出培训、参加学术交流及学术报告的机会较少,因此系里安排冯老师负责组织每周两天、每天两个学时的学术及教学交流讲座。考虑到信息工程技术系刚刚申报了本科物联网专业,而系里又缺少相关师资与教学经验,自己刚好在海洋大学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因此定于每周三作两学时的物联网技术系列报告,每周四开展两学时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专业课程,通过系列报告及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方式与系里老师在物联网及嵌入式技术方面进行教学与学术上的交流。
冯老师开展海洋大学校园环境无线监测网讲座
冯老师在系里上课时,用从上海带过去的一部分“装备”进行了基本的实验与演示,上课的反馈也证明,这些小设备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作用,毕竟计算机技术的实践性比较强,有真实的实验环境与例子演示,可以使讲座更具说服力,也减少了枯燥说教的成分。当然设备是基础,教学中还需要基于设备的软件示例程序。在此次支教过程中,冯老师针对教学内容编写的主要教学案例有:单片机汇编器与程序加载器、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入侵个体监测、基于组件技术的智能手持交互课件等。
冯老师从上海携带过去的部分装备
冯老师坦言,此次支教的经历,不但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快乐的学习过程。通过支教,冯老师了解了新疆地区独有的教学特色,从中获得了教学上的感悟和启发,并且还担任了之前从未做过的思政工作,如何正确妥当地处理汉族学生与民族学生的关系对他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和不错的锻炼机会。
潜心科研 贡献喀什
在认真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冯国富老师还不忘投身当地的科研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为喀什服务。10月份正好赶上新疆自治区科技厅项目申报,冯老师积极参与了信息工程技术系项目申报的相关讨论与调研。在讨论中冯老师发现这次来喀什的确是一种机缘,因为自己在上海那边从事以农业为背景的信息化技术研究,而这边也正在尝试以农业为突破口组织系里的研究方向。另外在11月初,在系领导的安排下,冯老师还面向全系老师组织了一场关于研究方法的讲座。
冯老师为全系教师进行关于研究方法的讲座
“支教不仅仅是简单地把知识带过去,而是要想方设法让它落地生根。”冯老师如是说。针对新疆地区的现实情况及喀什发展信息化的大背景,冯老师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始尝试将物联网二维码技术与维吾尔语言文化相结合,努力为支教单位从其它视角探索适合喀什特色的研究方向。在尝试中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先解决自己维语知识匮乏的问题,为此,冯老师通过自学和向班里民族学生请教,很快掌握了维语基本知识、字母表组成及其在计算机内部的编码规范,为支持维文的二维码编码与解码打下了基础。随后,冯老师利用业余时间不断进行QR二维码软件的研发和调试,终于在年初完成了支持维汉混排QR二维码软件的编制,从而以真实的物联网技术及本地应用结合的实例向新疆同事们讲解信息领域科研工作过程中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
冯老师参加具有名族特色的古尔邦节拜年活动
冯老师在支教期间,正好赶上维吾尔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等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古尔邦节。乘着古尔邦节冯老师参与了到系里民族同事家拜年的集体活动,感触颇深。在民族老师家席地而坐,大家载歌载舞,让冯老师感受了纯正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氛围。
1月6日凌晨,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黄晞建率信息学院、宣传部负责人赴虹桥机场,迎接凯旋的冯国富老师
冯老师的此次援疆支教工作圆了他多年的梦想,也得到了一次回馈社会的机会,他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科研专长,出色的完成了此次援疆支教任务。
(撰稿:周辉、于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