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砺 铸就高水平“数字海洋”团队——记上海海洋大学信息学院“数字海洋”研究团队

发布者:张程冬发布时间:2016-05-19浏览次数:549

 

顺势而为 十年开拓数字海洋新领域

为适应国家海洋事业发展需要,我校由上海水产大学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同年,上海海洋大学与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共建“数字海洋”研究所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数字海洋”研究所围绕海洋大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以海洋数据的质量控制与信息安全为保障,全链条式地开展多源高维强时空关联海洋大数据的融合、存储、管理、分析方法,海洋灾害数值模拟与快速可视化技术,及应用需求驱动的智能决策等理论和技术研究,成功研制了面向复杂近海水体环境的风暴潮大场景时空数据协同处理与三维可视化系统,搭建了我国高校中首个涉海云计算平台,成为我国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决策支持的重要智库。研究成果支撑了东海、北海77万平方公里海域重大海洋工程的信息服务保障,积累了PB级海洋环境一手数据,覆盖区域包括东海海域、黄海海域、渤海海域、北极海域及南极地区。

经过10年的努力,“数字海洋”研究团队经历了海洋数据处理从单源分析到多源融合、从静态分析到动态挖掘,海洋数据存储从单机到云环境,信息应用从单一到多样化、智能化决策巨大变革。伴随着技术和需求的不断更新,一支结构合理、学科优势交叉的年轻科研团队悄然崛起。数字海洋团队培养与引进了扬帆计划青年英才等多名省部级人才,培养了博士及研究生近百名;团队获得授权专利5项,实审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47项,发表论文130篇(含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推荐ABC类论文10余篇),出版《海洋大数据》、《航运大数据》、《苏北浅滩“怪潮”灾害预测预警技术示范研究》3部专著和教材《海洋信息技术及应用》,2012年获得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获得上海市海洋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十三五”规划带动下,黄冬梅教授带领“数字海洋”研究团队把握海洋信息发展的新机遇,在提升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的追求之路上坚毅前行。

团结进取 教研相长成就高水平新团队

在“数字海洋”研究所建立初期,团队依托一个以本科教学为主的信息学院;面对复杂近海水体环境,国内鲜有此类研究,国外的经验亦无法直接复制;海洋数据的存储、计算、分析及应用等工作都几乎从零开始,面对这些困难,数字海洋团队坚韧不拔,攻坚克难,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形成了一支多学科交叉、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科研团队,目前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组成的学术梯队和由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研发团队。

“数字海洋”团队在科学研究、工程应用中始终秉承“科研反哺教学”理念,针对我国涉海类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体系中实践环节薄弱的缺陷,开展了协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新增“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数字海洋”团队教师在多门课程中结合国家973课题、海洋行业重大专项、市科委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设计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体系中实践环节的不足。黄冬梅教授主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获得了2010年上海市精品课程,团队多名教师在学生评教中名列前茅,锻炼了一支“结构优、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团队。

“数字海洋”团队始终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给予年轻教师施展才能和创意的舞台,依托数字海洋平台,有多位教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基金),两位年轻教师的论文入选2014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培养与引进2名扬帆计划青年英才、3名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6名三海人才。上海海洋大学一支集信息、数学、物理等交叉学科的年轻科研团队正在崛起。

“数字海洋”团队培养博士及研究生近百名,经过科研项目的历练,目前多位毕业生在知名IT企业中高薪就业,十余名优秀毕业生已经在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等涉海单位中成为海洋信息化业务骨干。研究所为优秀本科生提供开放的实验平台,参与科研项目研发工作,本科生多次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上海市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挑战杯”、“共享杯”、“上汽教育杯”等大赛奖项。

团队负责人黄冬梅教授说:“我们团队的科学研究工作最终目标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科研是我们团队永恒的追求。”团队成员充分认识到这点,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十年如一日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勤勤恳恳做好教学科研。

服务社会 自主技术助推海洋管理新模式

经过十年的产学研联合攻关,“数字海洋”团队突破了海洋大数据“深度分析及智能决策”、“多源异构弹性管理”、“系统集成服务平台”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员的足迹遍及我国东海、北海、极地研究等20多家涉海单位。

团队面向海洋应用提出了多模态海洋时空大数据深度分析及智能决策方法,构建了全要素支持的海洋大数据多维时空过程表达模型,提出了面向海洋多模态数据的CPU/GPU混合并行加速技术。技术应用于温州、厦门、临港风暴潮灾害辅助决策系统、河北省北戴河海域环境整治与修复工程、上海市海域使用管理系统、海监执法取证及分析系统,累计社会及经济效益逾上亿元。

团队首次提出多模态海洋时空大数据混合弹性管理方法,建立了多类型、多状态存储、高时空关联的海洋大数据存储技术体系,解决了海量时空数据存储高扩展、高可用和存储结构静态化难题,实现了存储资源优化配置、数据高速存取、存储空间动态可扩展的弹性管理。研究成果应用于“数字海洋”上海示范区,建立了海量数据处理中心,为海洋信息集成共享、决策分析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团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大数据应用系统集成服务平台,构建了多终端应用(移动终端、PC端)、多平台支撑(WindowsLinux)的海洋大数据服务体系,解决了跨平台环境下海洋大数据在海洋监测、海域综合管理、海监执法取证等多业务融合应用的智能感知技术难题,首创了海洋应用中移动平台与服务器平台的数据实时传输新模式。

科研成果被国家海洋局科技司、防灾减灾司推广应用至国家海洋局的北海分局、东海分局、南海分局20余个海洋监测中心站点,并成功应用于上海洋山港建设、临港新城防灾、长江口航道治理、渤海海洋环境信息集成示范、南汇东滩滩涂围垦、部队战备保障等重大工程中。团队研发的“雪龙在线”监控系統,已成功运行在“雪龙号”第293031次南极科考,尤其在马航搜救过程中的航线重构与跟踪及南极救援俄罗斯受困科考船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喜迎校党代会召开之际,“数字海洋”研究团队力争在“十三五”中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