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海洋研究所

发布者:张程冬发布时间:2018-11-11浏览次数:2673


数字海洋研究所


上海海洋大学数字海洋研究所始建于2008年,聘请中国科学院陈国良院士,中国工程院王家耀院士、潘德炉院士、何新贵院士,以及等学者专家为学术委员会成员。

数字海洋研究围绕多粒度海洋数据空间构建、海量环境信息深度挖掘、海洋环境态势与监测三大难题,全链条式地开展多源海洋数据融合、多模型计算、跨软/硬件平台的协同并算技术体系研究,研发了面向海洋环境的大数据协同并算平台,初步解决由“大数据,小知识”造成的海洋环境数据应用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问题。项目“海洋环境信息协同并算关键技术及重大工程应用”获201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一等奖;项目“风暴潮灾害时空大数据的协同处理技术及重大工程应用”获201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主要研究包括:

1)多源、多尺度、多学科海洋环境数据的多粒度协作数据空间构建技术。面向风、浪、水温、能见度等台站及浮标等常规环境观测数据,设计了混合云安全存储模型,解决了海洋环境数据量“大”、使用频率“不一致”、信息“不安全”等问题;设计了多尺度海洋数据的质量检验体系,构建了以OCEAN-Artifact为主体的多粒度协作数据空间。

2)多模型高效协同的海洋环境信息深度挖掘与智能决策关键技术。为保障海洋常规预报、灾害警报、精细化预报以及工作保障预报等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基于多模型协同的海洋信息快速提取与规律挖掘技术,突破并发挖掘决策、协同智能控制、高性能并行计算和实时信息服务等技术瓶颈,实现了海洋信息挖掘、预测预报以及智能服务等多计算模型协同作业。

3)海洋环境态势与监测、专项服务与公众服务相结合的智能服务体系。构建多平台支撑、多终端应用及多学科知识交叉的智能服务体系;从空间域和时间域上构建了全要素的信息时空表达及展示渲染,突破了传统的基于静态、浅层特征对海、浪、流、潮等要素及台风路径、风暴潮增水、城市淹没等海洋环境过程表达局限,实现了大范围海洋事件的反演再现。


研究所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子任务、国家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上海市科委等项目30多项,经费累计约4000余万元。申请/获得专利30多项,软件著作权50多项,出版《海洋大数据》、《海洋信息技术与应用》等多部专著,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ESI 2篇,SCI 30余篇),多篇论文入选“2014 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领跑者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国际会议优秀论文。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海洋科技进步一等奖、浦东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浦东创新成就二等奖。科研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海洋灾害时空大数据协同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居国际领先地位,为我国海洋信息学科建设及创新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数字海洋研究所是一支由计算机、数学、海洋科学等多学科背景组成的中青年团队。团队通过多次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科研能力快速成长。如:国家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部海洋专项、国家科技部极地专项、国家科技部973重大专项等重大科研任务。通过重大项目的锤炼,团队成员快速成长为海洋信息领域的科研骨干,包括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三八红旗手等,独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承担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这些年轻人的成长为未来海洋信息领域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奠定了人才基础。

同时,团队以涉海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群建设为教学实践平台,以上海市精品课程及重点课程建设为龙头,成功地实现了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面向涉海类专业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建设理念,聚焦海洋信息领域并取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与此同时,团队中多位老师屡获“最受欢迎的老师”称号,指导学生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包括大学生“挑战杯”全国二等奖,促进了海洋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