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院长寄语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学院荣誉
    • 联系方式
    • 院长、书记信箱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学科新闻
      • 教学新闻
      • 学生新闻
      • 党建新闻
      • 新闻人物
    • 学院公告
      • 科研公告
      • 教学公告
      • 行政公告
      • 党务公告
    • 规章制度
      • 科研规章制度
      • 教学规章制度
      • 学生规章制度
      • 行政规章制度
    • 资料下载
    • 安全宣传
  • 师资队伍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助教
    •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系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助教
    • 软件工程系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助教
    •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部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助教
    • 数学与计算科学系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助教
    • 物理基础教学部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助教
    • 专业实验室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助教
    • 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助教
    • 教辅人员
  • 科学研究
    • 学院学科简介
    • 科研成果展示
      • 高水平论文
      • 重大项目
      • 科技奖项
    • 研究生教育
      • 导师一览
      • 培养方案
      • 奖励细则
    • 服务社会
    • 科研团队
  • 学生工作
    • 组织架构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科竞赛
    • 就业信息
    • 课程导师
    • 学工周报
    • 规章制度
    • 学生组织
      • 学生品牌活动展示
      • 学生社团
    • 出国考研
    • 毕业合影
      • 本科生
      • 研究生
    • 表格下载
  • 招生信息
    • 招生信息
      • 本科生
      • 全日制研究生
      • 在职研究生
      • 博士生
  • 学院党建
    • 组织架构
    • 重点工作
    • 学习园地
    • 党风廉政
    • 规章制度
    • 入党指南
    • 党务公开
  • 对外合作
    • 访学
      • 高校访学
      • 国外访学
    • 产学研基地
      • 就业实习基地展示
    • 国际交流
  • 工程认证
    • 工作动态
    • 组织结构
    • 专业介绍
    • 人才培养
    • 规章制度
      • 立德树人
      • 学生管理
      • 教学质量
      • 课程体系
      • 支撑条件
    • 认证培训
    • 调查问卷

科学研究

  • 学院学科简介
  • 科研成果展示
  • 研究生教育
  • 服务社会
  • 科研团队
  • 学院学科简介

  •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学院学科简介

 

 一、定位与目标

 上海海洋大学信息学院成立于1996年,其前身为上海水产大学计算机学院。学院本着“创新、协同、开放”的办学理念,依托学校海洋领域学科优势,聚焦于海洋应用领域的核心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技术,进行“专业+学位点+学科+基地”的一体化建设,形成有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使本学科的数字海洋、智慧渔业、通讯导航和智能计算等领域和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着“创新、协同、开放”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揽,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特色信息学科群为目标,以“专业+学科+学位点+基地”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着力于特色信息技术核心竞争力提升,努力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及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上实现跨越,实现学院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的转型发展,培养行业及地方发展需求的信息技术人才。

 

二、优势与特色

 紧扣学校海洋应用领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需求,实现学科交叉融合,聚焦应用领域的核心信息技术和科学理论,重点突破,逐步形成了数字海洋、海洋水产物联网以及海洋导航遥感等特色研究方向,并在这些方向上逐步取得全国领先地位,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特色应用领域的计算机理论和技术优势。我院信息化学科在海洋大数据、海洋渔业信息化、海洋遥感导航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以高引用ESI论文和A类期刊论文为代表,超过150篇的SCI、EI论文为核心的系统化理论和应用创新体系;从“十五”开始,本学科主持了国家863项目2项,作为团队参与973课题1项,参与国家863项目4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3项,主持省部级项目超过20项,在国家和地方的相关领域科技创新中发挥了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本学科获得发明专利超过8项,申请发明专利超过8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超过100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技术发明奖1项,行业信息技术创新的优势明显。

 (2)研究成果与行业应用深度结合的应用优势。在海洋科学研究和应用领域,学科技术与海洋管理、海洋动态监测、海洋遥感等深度结合,形成的技术应用到我国南海、东海、北海等海洋管理部门和监测部门;在海洋渔业领域,学科技术与行业技术结合,融合交叉,形成行业特色创新技术,应用于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地区,用计算机学科技术促进了产业技术的现代化升级,形成示范性产业应用基地和具有代表新的产品和应用体系。

 (3)把科学研究、行业服务和校外实训相结合的IT人才培养方式的优势。学科依托常年合作的优质IT企业为实训基地和涉海企事业单位,以完成国家、国家海洋局等的纵向课题以及相关企业的横向课题为抓手,致力于培养有实现学科交叉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学生。近几年来,研究生平均每人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2篇,发表的论文中有SCI论文16篇,EI论文超过20篇,发表的论文90%以上都是与行业应用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理论创新;研究生毕业论文紧扣本学科的应用领域与理论创新,且90%以上来自于行业的国家和省部级重要课题。

三、学科方向设置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目标,以研究海洋大数据、渔业物联网、通讯导航、智能计算等关键信息技术为核心,按照建设特色信息学科群的目标,建设数字海洋、智慧渔业、通讯导航等学科方向,对影响国家海洋信息、海洋渔业食品安全的关键技术和国际前沿领域进行科技攻关。三个学科方向分述如下:

 (1)数字海洋方向,定位国内第一、国际领先。重点对多源高维海洋大数据进行有效挖掘,揭示海洋现象并预测海洋规律,为海洋科学研究和综合管理提供信息智能决策支持,研究在云计算技术支持下的海洋大数据时空协同感知、智能计算和智慧应用。以遥感技术为手段,聚焦海洋环境监测、海浪监测、海洋信息智能支持技术和海洋环保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 实现工业、居民污染对近海河口的污染影响评估模型和技术研究。

 (2)智能渔业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针对大范围的海洋水产标准化养殖,在水质多传感器融合,适应大范围、野外及水域环境需求的水质在线无线监测异构网络,智能化养殖装备以及精准养殖专家服务平台等方面开展研究;在海洋水产品全过程溯源系统及溯源装备的研发,海洋水产品物流全过程的品质控制模型、协同工作模型、安全评价模型、工作流模型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海洋水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的全过程监测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海洋水产品物流全过程的信息服务平台的构架和集成等方面开展研究。

 (3)通讯导航和智能计算定位国内先进。进行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定位原理、反射信号的海洋遥感技术研究、多类卫星遥感数据的融合技术研究,以及导航遥感技术的海洋应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聚焦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评估,重点针对海洋渔业信息挖掘、海岸带承载力、海洋渔业资源影响因素分析等进行研究;围绕海洋生物信息系统中的建模、算法设计及控制开展研究,重点将利用数理的方法对海洋生物系统中的几个典型问题进行建模与控制分析、对生物信息学中的算法进行设计和应用。

四、国内外影响

 国际影响力正逐步得到提升,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ESI高引用论文的数量增多,SCI论文的一区和二区论文显著增加,在特色海洋信息化、数值模型、生态和生物信息模型方面逐步有了自己的影响了;(2)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能力得到提升,在特色的领域进入到国际科技组织中,现有中欧卫星导航合作委员会成员一人,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农业先进信息处理专委会委员一人;(3)成立了智能感知国际合作实验室,积极申报国际联合项目;(4)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步打开局面,培养了来自东南亚、蒙古的留学生多名。

 国内影响力也得到很大提升,主要体现在(1)初步形成了海洋辅助决策和大数据协同计算为核心的海洋信息化技术体系,形成了行业性的示范应用基地和代表性产品体系;(2)形成了有行业特色的高级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3)在国家重大科技活动和技术创新中有了自己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是国家水产物联网与大数据战略创新联盟的副理事长单位。